中国装饰装修网 - 装饰装修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风能动态 | 生物质能动态 | 太阳能动态 | 新光源 | 综合动态 | 市场行情 | 材料资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风能动态 > 面对数字化转型和开放银行,金融上云精装修怎么搞?
9.biz | 商业搜索

面对数字化转型和开放银行,金融上云精装修怎么搞?

信息来源:eoozoo.com   时间: 2019-10-04  浏览次数:4

  金融云

  近半月来,笔者参加了多场产品发布会,这其中有云计算公司发布新的云服务平台,也有支付公司发布供应链平台,另外没赶上的是一些银行针对移动金融或智慧金融发布的新版手机银行APP。这些活动看似形式和内容都不太一样,但都将核心内容转向数字化转型。

  既然数字化转型是不可逆的趋势,开放银行也被列在日程上,那么,当金融上云这类运动滚滚而来的时候,银行们就别挣扎了,主动搭车问价,积极上云就是了。

  如果说数字化转型是银行的一项重大工程,那么金融上云就是一次数字化转型的精装修。

  我们今天说说数字化转型和金融上云。

  什么是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确实是个热词,不过,就银行数字化转型本身而言,并不轻松,甚至还有些盲目。为了搞清楚数字化转型,笔者采访了云计算方面的专家。

  数字化转型是什么?用青云QingCloud CEO黄允松的话讲,“数字化转型就是以数字化的方式重构这个世界上的一切。”

  青云QingCloud市场副总裁刘靓的判断是,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她认为,数字化转型不再是分析机构报告里一个美好的愿景,它已经真实地发生在各行各业。多个行业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印证了数字化转型不是一句空话,它发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相信数字化转型是企业重构面向未来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刘靓总结说,本质上,数字化转型是用数字的方式重构这个世界,赋予我们任何想象、改造、管理和创新的可能性,而云平台就是这一切发生的基础。

  在看待云的态度上,银行和其他企业一样,金融上云被认为是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步,也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标志性动作,未来还会是银行数字化开发和运维一体化(DevOps)的标配。

  开放银行

  开放银行在云端

  大趋势上看,金融上云不仅仅是监管的要求,也是银行“蝶变”为开放银行的刚需。如果说云平台是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础,那么开放银行则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数字化金融新地标,开放银行开在哪儿?答案之一是云端。可以说,开放银行运行的成功与否和云平台布局的好坏有着直接关系。

  不过,银行在上云之前有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开放出去的API需要统一对外,而对外的前提之一是银行内部数据接口的统一。而银行内部的数据结构、IT架构都是庞杂的,有的甚至对同一事物的命名规则都不一致。

  针对这个问题,青云QingCloud解决方案架构师黄文龙的回答是,数据类型要实现对接,银行内部要先整合和统一,重新梳理对外开放的标准。另外,银行之间也要定立好一个标准,把他们的服务按标准开放出去。银行开放出来的,不管是数据还是业务都有类似的标准,遵循彼此的标准,开放彼此的服务即可。

  什么样的金融上云姿势才能真正提升研发运营效率?

  而实际上,除了数据的不统一造成的运营成本高以外,银行部门之间因为使用的技术平台不一样,导致运维、开发、测试等成本居高不下。有时,一个项目的开展往往需要打开多个后台进行管理和维护。这类问题导致一些新产品在设想出来之后,研发运维周期十分漫长,甚至会难产。

  而在云服务架构中,多数的云服务厂商都在提的一个概念是DevOps(即,开发运营一体化)。黄文龙认为,DevOps主要涉及的是运维、开发、测试这三个部门,有CI/CD(持续运维/持续集成)的概念在里面,用的是容器技术。

  以前,产品开发完后,开发人员会把代码打包给测试,但是开发的环境和测试的环境不一致,会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

  容器怎么解决问题的呢?

  有了容器后,开发人员把运行环境和代码一起打包交付给测试人员,测试人员可以在任何环境下做测试。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拿到同一个东西,就可以很容易做到持续开发和集成管理,以提升研发测试效率。

  数字化转型

  降低上云难度,做好多云管理准备

  不过,关于后台研发,我们的痛点远不止这些。

  在诸多的开发应用工具中,多数技术都需要开发人员花大量时间集中学习,学习成本较高。青云QingCloud应用及容器平台研发总监周小四称之为“陡峭的学习曲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青云QingCloud在发布的KubeSphere容器平台上采用较为通俗易懂的文字描述,方便开发运维人员去理解,降低学习成本。

  内部数据不统一的情况在银行内部是存在的,而在外部,银行在使用云服务的时候,会有一些外在的不统一因素在里面,比如,云服务厂商的选择。

  据笔者了解,市面上不少企业在采购云服务时并没有完全想好自己以后的规划是什么样子的,或者出于敏捷、或者出于成本因素在不同的产品应用上采用了多个云厂商的服务。而且云服务本身也有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托管云等细分的服务项目。

  虽然大多数的云服务商给出的建议都是尽量选择一家云计算公司的服务,这样,企业在同一架构下,相关的研发、管理、运营会相对容易一些。

  但从笔者接触的情况来看,有银行在布局了某家云计算公司的服务之后,仍在接触其他厂商的服务。就这个问题,黄文龙表示,其实,市面上每个云平台都有自己的API,彼此不是完全一致,但标准是相同的,这样也是可以对接的。

  写在最后:

  金融上云是个好事情,但需要注意的是,金融上云往往意味着银行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机构从里到外都要重新进行数据化上线装修。

  工程量庞大,往往装修一次,很多数据和运维模式都会是一次较长时间的定型,短时间大修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了。

  因此,银行上云紧急而迫切,但也需要考虑太多问题,比如内部数据统一的标准是参考谁的?接口标准又参考那个部门的?数据开放的口径大小如何圈定?

  所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不给今后发展留下安全隐患,不给开放银行战略添堵,不给下一次转型设置障碍等问题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好谋无决,耽误了上云的路程。

  毕竟,远征的路上,我们歇一天也是要耗费一天的盘缠的。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电子银行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装饰装修网证实,仅供您参考